大家还记得2010年阿根廷和德国的那场比赛吗?那时马拉多纳的排兵布阵可谓别具一格,虽然他用了个独特的阵型搭配,但这套阵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。
阿根廷的阵型在442和433之间切换,主力阵容是:守门员罗梅罗,后卫线由奥塔门迪、德米凯利斯、布尔迪索和海因策组成;中场有马克西·罗德里格斯、马斯切拉诺和迪马利亚;前场则是梅西、伊瓜因和特维斯。看起来很强大,但如果仔细分析,你会发现阵容中有明显的不平衡,尤其是中场,除了马斯切拉诺以外,其他球员基本都不属于典型的防守型球员。马克西和迪马利亚更多是偏向边前卫或边锋的角色,而梅西当时还没完全成长为现在的中场指挥官,他更多是扮演突击手的角色。伊瓜因和特维斯,都是进攻端极具威胁的球员,但这意味着阿根廷的攻守平衡问题尤为突出。
而且,阵容中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乏“纵深”。从前卫到锋线,整体的攻势偏向个人突破,缺少像德布劳内那种精准的传球手。阿根廷缺少能在攻守转换中打出精确直塞的球员,缺少打破对方防线的“破局者”。这套阵容在前场的进攻组合虽然极具威胁,但在控场和创造空间上则显得力不从心。
马拉多纳的战术理念,某种程度上是试图将1986年那支夺冠的阿根廷队的打法延续到梅西身上。那时候的梅西才刚刚开始承担核心角色,但他的角色更偏向于进攻端的支点,而不是今天这样全能的中场指挥官。马拉多纳把梅西视为球队的核心,整个战术体系围绕着他展开,但这也让像米利托这样的球员显得有些尴尬。米利托的打法并不适合这种过于依赖梅西的战术,他更适应穆里尼奥在国米时的打法。那时,穆里尼奥的球队中,斯内德、埃托奥等球员善于传球和策应,整支队伍打得极具整体性,米利托作为中锋,既能打防守反击,也能通过边路传中和配合创造进攻机会。
展开全文
国米的整体打法围绕着米利托展开,这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,而不是被单纯地要求在梅西的阴影下打出自己的一套。然而,阿根廷队并没有给米利托这种空间。如果米利托上场,他的核心位置会与梅西的进攻路线产生冲突,尤其是那时候的梅西,更多还是以突破和盘带为主,而不像现在一样更注重中场组织和策应。
而且,马拉多纳的执教思路本身也存在争议。尽管他想要让梅西成为球队的核心,这本身并没有问题,但在人员配置和战术安排上,显然存在不小的失误。那时的阿根廷队,缺乏像德保罗、恩佐或麦卡利斯特这样的球员,这些球员不仅能在防守端提供强力支持,也能在攻防转换时提供重要帮助。整体而言,阿根廷队的攻防体系还很不成熟,尤其是防守端,严重依赖个人能力,缺乏足够的团队配合。
我一直觉得,马拉多纳有些“急功近利”,太过于强调梅西的表现,反而牺牲了整个球队的平衡。那时的梅西,最适合的位置应该是右边锋,或者右内锋,而不是中场的核心。假如梅西能够由别人来担任中场核心,他可以作为第二策应点配合,球队的战术安排可以采用433阵型,左路由迪马利亚,右路由梅西,中路则由伊瓜因或特维斯等人负责进攻。这样的阵型会更有攻击性,也能更加平衡攻守。而且在这种战术下,米利托也许能发挥得更好,阿根廷的攻防体系也会更加协调。
回顾2014年世界杯和2022年世界杯的阿根廷队,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解决了攻守平衡问题,才取得了最终的突破。在那时,球队能够更加合理地调配攻防阵型,真正发挥出整体实力。相比之下,2010年阿根廷队的表现要逊色许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